大學公共課的“后排效應”,顧名思義是指大學生在上公共課時偏愛扎堆坐后排,導致前排出現(xiàn)一大片空座位的現(xiàn)象。
諸如中國近代史綱要、英語、軍事理論等大學公共課,一直難以博得大學生的青睞。在這些課堂上,坐在前排的同學寥寥無幾,“后排效應”非常明顯。有的學生為了搶占教室最后幾排的座位,甚至早早來到教室,以至于有些遲來的同學為自己“不得不”坐在前排深感惱火。
前坐空后排滿,把學生和老師的距離拉得更遠了。這無形中反映出學生對公共課的態(tài)度。
一方面,很多學生從心底里覺得公共課無關緊要,它們不僅與專業(yè)技能、知識無關,有些科目還采取開卷考試形式。即便不開卷考,授課教師在考前也會給學生“劃重點”,把講課時的課件提供給學生,因此,認為公共課聽與不聽都無所謂的學生不在少數(shù)。
此外,公共課理論知識較多,學生難免認為課堂內(nèi)容枯燥。本就與專業(yè)無關,再加上味同嚼蠟,這樣的公共課的確難以提起同學們的興趣。但大學里的公共課并非全都枯燥無味。例如大學“兩課”(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品德課)部的教師大多有豐富的科研經(jīng)歷,熟悉本領域的歷史案例和新聞事實,上課時案例層出不窮,頗有滋味,但卻依然難逃學生的“冷遇”。
之所以如此,在于公共課教師并非分屬于各個院系,教師資源有限,因此往往是一位教師在大教室中向整個院系,甚至幾個院系的學生授課。本就“一對多”的課堂模式中,師生比例變得更小,教師難以顧及全部同學。學生對這一點心知肚明,他律感和自律意識也就自然而然地降低了。于是“前排”成了“后排”的天然屏障,不在老師的“眼皮底下”,學生們在課堂上睡覺、聽歌、玩游戲、發(fā)短信、看課外書,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一些老師也是抱著“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心態(tài),對“開小差”并不嚴加管束?蓢@的是,當一半以上的學生都在“開小差”,講臺上的老師顯得格外“孤單”,一句又一句的“認真聽課”幾乎起不到任何作用。
大學公共課要想終結“后排效應”,應當讓學生認識到,公共課絕不僅僅是兩三個學分的價值,而是在培養(yǎng)大學生思維方式、邏輯能力、人文素質(zhì)、道德法律意識等基本素養(yǎng)中,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例如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和科學方法論,乍看起來枯燥無味、讓人頭痛,實則能夠活躍學生的思維能力。
從授課教師的角度來看,提升課堂趣味性、抓住學生興趣至關重要,授課內(nèi)容不僅要有理論知識,更要結合充足的案例。如果老師在授課中既展示出學者的淵博,又具備“段子手”的幽默,必然會受到學生的熱捧。
為了追求“簡約”而采取“一言堂”的老師,還應當增加與學生的互動。有的老師會采取堂測、隨時點名提問等方式來糾正學生的不良習慣。盡管堂測、提問、點名是學生“仇視”的“老師三寶”,但師生互動能有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也實實在在地提高了學生聽課的積極性。而讓學生放任自流,并非教師對待課堂的正確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