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成都市雙流區(qū)九江新城小學教師新學期的第一課是由成都市錦江區(qū)教科院、四川省賀慧名師工作室賀慧專家開講,她以“跨學科主題學習——價值與設計策略”為主題,為全體教師帶來了一場前沿、深刻且富有啟發(fā)性的講座。賀慧專家通過分享諾貝爾獎獲得者的跨學科成就,巧妙引入主題,深入剖析了T型人才與M型人才的特點,并結合當前教育發(fā)展趨勢,倡導教師積極擁抱AI技術,探索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教學方法,為培養(yǎng)具有未來勝任力的時代新人貢獻力量。
諾貝爾獎得主的啟示:跨學科成就卓越
賀慧專家以諾貝爾獎得主為例,生動闡釋了跨學科思維的重要性。她提到,許多諾貝爾獎得主之所以能夠取得突破性成就,正是因為他們打破了學科界限,將不同領域的知識融會貫通。例如,化學獎得主萊納斯·鮑林將量子力學引入化學研究,開創(chuàng)了分子生物學的新領域;經(jīng)濟學獎得主赫伯特·西蒙則在計算機科學、心理學和經(jīng)濟學等多個領域均有建樹。這些例子充分說明,跨學科思維是推動創(chuàng)新與進步的關鍵力量。
T型人才與M型人才:新時代教育的新要求
講座中,賀慧專家詳細分析了T型人才與M型人才的定義與特點。她指出,T型人才是指在某一領域具有深厚專業(yè)知識(“|”),同時具備廣博的知識面(“—”),能夠從多角度解決問題的人才。而M型人才則是在T型人才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不僅擁有多個領域的專業(yè)知識,還能夠在這些領域之間建立聯(lián)系,形成“多峰”知識結構,具備更強的整合與創(chuàng)新能力。
她強調(diào):在當今快速變化的時代,單一學科的知識已無法滿足復雜問題的解決需求。教師應努力成為M型人才,既深耕自己的專業(yè)領域,又積極拓展其他學科的知識,提升教學效率與創(chuàng)新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元的學習體驗,培養(yǎng)他們的綜合素質(zhì)與未來勝任力。
同時,賀慧專家進一步闡述了跨學科主題學習的重要性。她指出,跨學科主題學習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整合不同學科的知識,還能培養(yǎng)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能力與創(chuàng)新意識,同時還分享了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設計策略。
林家銳校長高度贊譽了賀慧專家的精彩分享,稱其為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征途點亮了一盞明燈,貢獻了無比珍貴的靈感源泉。林校長呼吁全體教師攜手并進,主動擁抱AI科技的浪潮,巧妙地將AI作為“智慧外腦”,使之成為教學旅程中的得力伙伴。同時,林校長勉勵大家勇攀高峰,致力于成為跨界融合的M型人才,打破傳統(tǒng)學科界限,勇敢探索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新路徑,為學生們精心編織一場場精彩絕倫、別開生面的學習盛宴。他重申,學校矢志不渝地以培養(yǎng)具備未來勝任力的時代新人為己任,學校打造了八大創(chuàng)新空間,為推動教育教學革新提供有力的實踐場。
賀慧專家的講座在全體教師中引發(fā)了熱烈反響。老師們對跨學科主題學習有了更為透徹的領悟,對如何塑造自我成為M型人才也有了明確的導航。大家滿懷激情地承諾,將把跨學科主題學習的理念融入日常教學的每一環(huán)節(jié),為學生搭建起一座座知識的橋梁,引領他們遨游于更加寬廣的學習海洋,助力他們茁壯成長為適應未來挑戰(zhàn)的復合型人才。(翁玉華 通訊員 樊芮希)
九江新城小學,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