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上午,四川省陶行知研究會小學教育專業(yè)教學研討會暨天府中學附屬小學第二屆教學研討會的第三天,天中附小的音樂組和美術組分別帶來了一節(jié)研究課:《詠鵝》《茂密的花》。聚焦藝術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圍繞學生藝術學習的實踐性、體驗性與創(chuàng)造性,堅持以美育人、重視藝術體驗、突出課程綜合的課程理念,將深度學習活動層層推進,以美潤心、以美育人。
課堂——藝術之美:共同經歷下的沉浸式體驗
音樂組的李婷老師帶著一年級的學生在三個學習活動中從審美感知到藝術表現,再到創(chuàng)意實踐,感受藝術之美。
首先,在聆聽朗誦中,學生通過有節(jié)奏的高位置朗誦,跟著律動,熟悉科學的發(fā)聲位置,掌握歌曲的節(jié)奏,在初步的體驗中激發(fā)了對歌曲的演唱興趣。
接著,在探究學唱中,學生在聆聽、模唱等方式中自主發(fā)現兩個樂段音區(qū)的不同,在歌曲的念白部分,學生通過模仿動作來完成休止符的運用,探究科學的演唱方法,唱會歌曲。
最后,學生在小組活動中自主編創(chuàng)動作,在小組示范中充分感受歌曲的意境,在唱游創(chuàng)編中體驗歌曲的內涵,在展示表演中表達歌曲的情感,在朗誦演唱中升華情感。
美術組的杜志明老師帶著二年級的學生一起賞析、創(chuàng)作、展示茂密的花之美。
首先,在感受美的環(huán)節(jié),學生在大量圖片的視覺刺激中,感受自然和藝術創(chuàng)作中茂密的花之美,獲得審美直覺和美感體驗。接著,層層遞進的問題串“哪一幅花更密”“哪一幅花更生動”“哪一幅花更豐富”引發(fā)了學生的探究式學習,學生通過不同構圖的觀察、比較、討論自己總結出使花朵變得茂密的規(guī)律。
接著,在創(chuàng)造美的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討論,并將之前課堂上創(chuàng)作的各種花,利用拼貼方式構思布局,然后用準備的材料補充完善畫面的細節(jié)和背景,作品由此變得更完整、更具美感。
最后,在展示美的環(huán)節(jié),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的作品呈現在教室,并即時展覽,師評、自評、互評等評價方式讓學生再次感受到美的多樣性。
說課——藝術之美:共同課標下的核心素養(yǎng)
音樂組楊冕老師從教材、學情、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和學生活動等五個方面對本堂音樂課進行說課;趯W情和課標中的核心素養(yǎng)設置教學目標,根據天中附小《指向深度學習的學習活動設計研究》的課題設計學習活動。未來,天中附小在音樂教學中,將繼續(xù)聚焦音樂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設計充足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音樂的世界里:求真,崇善,尚美。
美術組楊琳老師從教材分析與學情分析、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教學設計、教學效果對本堂美術課進行說課。教學目標對標藝術核心素養(yǎng)的四方面: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chuàng)意實踐、文化理解。教學效果上以清晰的流程環(huán)節(jié),層層深入,師生互動共同完成了一次對美術構圖法則的深度學習和研究。在指向深度學習為導向的理念下,以“創(chuàng)意實踐”作為美術學科活動設計的重中之重,以問題為驅動,以任務為向導,讓學生在做中學,在體驗中感悟。
課堂——藝術之美:共同經歷下的沉浸式體驗
天府新區(qū)教育科學研究院音樂教研員程育新點評到:從《詠鵝》的課堂看見了老師注重教材分析,將音樂與古詩的巧妙融合;看到了老師注重學情分析,將重點放在旋律;看到了老師注重學生發(fā)聲的練習和引導,用體態(tài)動作而非知識點的講解讓學生更易理解……正如程老師所說:“一堂好課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課,一堂真實的課。”他還給此類型的音樂課建議,將唱古詩詞與朗誦古詩詞融合對比表演,讓音樂課堂不僅只有歌曲,還有文化等。
天府新區(qū)教育科學研究院美術教研員戴科彬點評到:《茂密的花》教學設計環(huán)環(huán)相扣、邏輯性強、層層遞進,教學目標、重難點、步驟等非常清晰,是一堂很成熟的展示課。同時,他還建議多多加強藝術學科內的融合,如用相機記錄校園及生活中的花,讓身邊的花走進課堂,豐富素材,進一步增加文化的理解和花的育人價值。
天中附小堅信,每一位學生都有藝術的潛能,挖掘教學內容的多方面育人價值,以藝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教學目標,以指向深度學習的活動設計為導向,學生必將在藝術學習中陶冶情操、溫潤心靈,創(chuàng)作出美麗的藝術之花。(江蕾)
天中附小,藝術課堂,以美育人,藝術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