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月13日國家公祭日前夕,一部由90后中國女生導演拍攝的短片《金陵止戈人》,近日在紐約國際艾美獎頒獎典禮上獲得國際艾美獎。
《金陵止戈人》短片時長僅有1分鐘,表達對抗日戰(zhàn)爭期間,庇護萬余名中國婦女兒童的美國教工魏特琳(華小姐)的紀念。
該片今年11月22日入圍國際艾美獎青年創(chuàng)意組評獎,并最終在兩百多部入圍短片中突圍,獲得“女性和平使者”單元最高獎。
短片導演駱翼云,1991年出生于南京,留美已經是第7年。駱翼云說,短片創(chuàng)意來自外婆的親身經歷,希望通過拍攝類似短片,發(fā)出屬于中國人的聲音。
90后女生獲美國電視行業(yè)最高獎
獲獎短片《金陵止戈人》,開頭講述了一名中國女生,獲得一個前往伊拉克做志愿者的機會,并為此做出練習口語等準備工作。短片快要結尾時,畫面轉至南京大屠殺期間的歷史影像,字幕出現(xiàn)“紀念明妮·魏特琳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她在南京拯救了1萬名難民”中英文字樣。
艾美獎,1948年由美國電視藝術與科學學院創(chuàng)立,是美國本土電視行業(yè)最高獎。國際艾美獎,是艾美獎的一個分支,面向全球除美國以外的國家和地區(qū)。今年,國際艾美獎向全世界18至30歲的青年導演征集1分鐘短片,主題為“女性和平使者(female peacemaker)”。
記者獲悉,《金陵止戈人》的導演,是90后留美女生駱翼云。昨日,駱翼云告訴記者,短片拍攝靈感,來自外婆的長期熏陶。“魏特琳所救中國難民中,就有我的外婆。”在短片中,駱翼云使用了南京人更為熟悉的名字“華小姐”。
作為南京大屠殺的重要見證人,“華小姐”將所見所聞記錄到日記中,戰(zhàn)后成為指證日本戰(zhàn)犯的重要證據。1938年,中國政府授予魏特琳采玉勛章,這是當時嘉獎外國僑民的最高榮譽。
“華小姐”曾庇護萬余名婦女兒童
駱翼云短片中的主人公“華小姐”,是指很多老一輩南京人心目中的救命恩人,原金陵女子大學工作人員魏特琳。駱翼云告訴新京報記者,魏特琳所救中國婦女兒童中,就有自己當時尚在孩提時代的外婆。“從小到大,外婆一直在跟我講 華小姐 的故事。”
明妮·魏特琳(Minnie Vautrin),中文名華群,1886年9月27日出生于美國伊利諾伊州。1912年初,魏特琳來到中國,創(chuàng)辦合肥三青女子中學。1919年,魏特琳來到南京金陵女子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分數線,專業(yè)設置)前身),掌管校務,并籌建新校園。
1937年,南京淪陷后,金陵女子大學成為專門收容女性難民的庇護所,魏特琳也成為難民所的負責人。期間,日軍沖擊金陵女大校園,魏特琳受到打耳光、刺刀威脅,但她四次拒絕美國大使館撤離要求,堅守校園,保護了超過1萬名中國婦女兒童。
魏特琳去世后,墓碑上雕刻金陵女大平面圖,并加刻 “金陵永生”四個字。其雕像至今仍矗立南京師范大學校園內。
對話
駱翼云:青年人的視角傳承歷史
在駱翼云看來,世界范圍內,一提起二戰(zhàn)軸心國罪行,很多人就會自然想起猶太人。這是因為大量文藝作品在反復敘述歷史,提醒世人的結果。駱翼云表示,拍攝這樣一段短片,希望喚起更多人的歷史記憶,通過文藝作品表現(xiàn)中國人在二戰(zhàn)中所受的苦難。
拍攝器材只有手機和自拍桿
記者:為什么會拍攝這樣一部短片?
駱翼云:看到今年國際艾美獎青年創(chuàng)意組評獎里面,主題是“女性和平使者”,當時一下子就想起小時候常聽外婆提到,救了很多南京人的“華小姐”(魏特琳)。在我心目中,拍攝一部與魏特琳相關的短片,與主題是最合適的。我本科是學金融相關專業(yè)的,后來讀研轉到電影專業(yè),偏制片方向,但是拍攝、制作這些,也是基本功。所以就打算拍攝一部片子,參與到申請中。
記者:為什么選擇魏特琳為主人公?
駱翼云:魏特琳是南京人心中,真正的“女性和平使者”。我從小在南京長大,精神上也受到“華小姐”故事的感染。在拍攝短片時,采用了一種類似類比手法。片中的中國女生年齡設定在20出頭,要去伊拉克做志愿者。實際上,“華小姐”也是20多歲在美國讀書時,來到中國做志愿者,有一層隱喻的含義,表現(xiàn)出這種國際志愿者精神在延續(xù)。
記者:拍攝剪輯的過程是怎么樣的?
駱翼云:劇本是我和朋友一起寫的,寫了一個晚上,采訪了一些在世界各地做志愿者的朋友,在做志愿者前需要做哪些準備,體現(xiàn)出真實性。拍攝器材就是我的Iphone5手機和自拍桿,演員都沒有要片酬,大家免費幫忙,靠著“一腔熱血”在干活。拍了一天左右,剪了一個多月。制作總成本大概是一百多美元。
剪輯過程反反復復,從8月份到9月底,總的方向是要建立一個完整的邏輯。剪了很多版本,也讓一些國內外的朋友看,然后收集反饋意見,最終留下印象最深刻的畫面。最終的這個版本,是結尾最震撼,也是大家最能接受的。
“中國二戰(zhàn)苦難史作品有缺失”
記者:為什么直到短片結尾才點出“華小姐”?
駱翼云:采用這樣的敘事手法,主要考慮到電影的表現(xiàn)手法問題。其實說到“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相關的影像資料比較多,此前也有一些影片有所表現(xiàn)。但是,對于絕大部分國外觀眾來說,這段歷史還是一片空白。怎么去填補這段空白,讓中外觀眾都覺得短片有趣而又有教育意義?如果平鋪直敘,不能體現(xiàn)青年人新的視角。
對于國外觀眾來說,影片要能夠被接受,一定要體現(xiàn)出具體的人。因此,短片采取了國外觀眾更熟悉的敘事模式,從當下發(fā)生的故事入手,一點點代入情境中。
記者:這樣的敘事方式反響如何?
駱翼云:是的,主要是觀眾的代入感更強,而且是從年輕人的角度,來講這個故事和一段歷史。影片敘事節(jié)奏,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像是牽著你的手往里走。在回訪一些國外觀眾時,也是普遍反饋,這樣的模式更容易被接受。
記者:在你看來,這部短片價值何在?
駱翼云:對于一個青年來說,思考更多的是,當年的這場戰(zhàn)爭,給現(xiàn)代社會,給當代青年留下了什么印記。實際上,在當今社會,不僅僅是美國人,包括在美的中國人也不知道“華小姐”,對南京大屠殺這個歷史事件也不十分了解。
很多人一說起二戰(zhàn)的苦難,就會想起猶太人,甚至會想起那些解救了猶太人的人。為什么?比如像《辛德勒的名單》這些文藝作品,在反復敘述,一直在提醒世人。相比之下,中國人在二戰(zhàn)間所受苦難的歷史,在文藝作品領域是有缺失的。
記者:所以這部短片只是一個開始?
駱翼云:是的,得獎之后,對我來說,反思要比欣喜大很多。這部短片獲獎,只是一小步,中國人向全世界宣講歷史、傳遞對和平的向往,以及奮斗價值觀的很小一步,F(xiàn)在,越來越多的中國青年走到世界舞臺上去,我們從上一代傳承歷史,走出歷史的傷痛,最終回饋歷史,以更積極的姿態(tài),去介入到國際事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