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教育在線-四川教育訊息

熱線:028-85056429 通訊員QQ群:197538807
投稿郵箱: 2629731537@qq.com

人工智能為什么不能取代教師?

來源:中國教育報  作者:胡小勇  瀏覽量:   發(fā)布時間:2025-04-08

關于“技術能否取代教師”,討論由來已久。伴隨著ChatGPT、DeepSeek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爆火,這一話題已經升級翻紅為“人工智能能否取代教師”,為社會各界所熱議。事實上,回答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人工智能的技術特性如何,而在于人們如何認識教育本質和師者內涵。b2A四川教育在線-四川教育訊息

如果將理解教育仍困于知識學習,將教師職業(yè)僅界定為數據傳遞和知識傳授的搬運工,那“以機替人”的答案無疑是肯定的。因為凡是基于穩(wěn)定規(guī)則體系的、規(guī)律隱藏在可獲得數據中的工作,都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b2A四川教育在線-四川教育訊息

然而,教育是融科學、技術、人文和藝術為一體的復雜生態(tài)網絡,是自然生長與人文引導的藝術,而知識傳遞僅是教育的冰山一角。教育的本質,應是孔子的“因材施教”、是柏拉圖的“以辯求真”、是葉芝的“點燃火焰”。為人師者,應是育人育才的好老師、“大先生”、教育家,肩負為學生創(chuàng)造美好體驗、傳承人類文明、塑造社會未來的使命。凡事種種,豈是機器所能企及替代的?b2A四川教育在線-四川教育訊息

因材施教,需要教師啟智潤心,而非剛性機械。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好老師能洞察學生的內心世界,用溫暖人心的指導來支持和鼓勵因材施教。以人師育才來成就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b2A四川教育在線-四川教育訊息

以辯求真,需要教師循循善誘,而非機械灌輸。當前學生對人工智能的依賴已開始顯露出弊端風險。信息繭房、認知外包產生了大量充滿AI味的捉刀答案,讓學生一點點失去了獨立思考、批判質疑、創(chuàng)生新知的認知力。b2A四川教育在線-四川教育訊息

人工智能對已有知識的重組生產,并無法創(chuàng)造出打破常規(guī)的新知識和新思想。智能時代的新質人才,更需要在蘇格拉底式的循循善誘下“善謀善斷”,在明辨是非中樹立正確的倫理三觀,在理性批判中孕育出創(chuàng)造性思考的光芒。b2A四川教育在線-四川教育訊息

點燃火焰,需要教師立德樹人,而非投喂知識。培養(yǎng)什么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之一,教師肩負著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時代使命。b2A四川教育在線-四川教育訊息

這種全方位的育人要求,需要教師的智慧引導和身體力行。人工智能在認知情感方面的局限,決定了其在近未來時期難以勝任此類工作。作為“人師”,教師在價值引領、人格塑造等方面具有不可被技術替代的德行智性。b2A四川教育在線-四川教育訊息

師者,不止于授業(yè)解惑,更是塑造價值、共振情感、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的傳道智者。當超越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的窠臼來認識教師時,人工智能的出現并不是教師職業(yè)的終結,而是教師升級的時代動能。b2A四川教育在線-四川教育訊息

面向未來的教育圖景,是“人類智慧+人工智能”協(xié)同互補。人工智能是教師的助手伙伴,教師要從重復勞動中解放出來,成為學習體驗的設計師、高階思維的助產士、情緒價值的導航員、倫理道德的好榜樣。教師要提升智能教育素養(yǎng),善用技術高質量育人。b2A四川教育在線-四川教育訊息

▌本文來源:中國教育報2025年4月1日04版(作者胡小勇,系華南師范大學教授)。b2A四川教育在線-四川教育訊息

【聲明:四川教育在線刊載此文,旨在傳遞更多信息,提供內容參考,不代表四川教育在線觀點。若有來源標注不當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b2A四川教育在線-四川教育訊息

人工智能為什么不能取代教師,人工智能
責任編輯:陳陽  由四川教育在線網整理發(fā)布

最火資訊

網站簡介   |  法律聲明  |  聯系我們   | 
Copyright © 2010 - 2021 四川非凡魅力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備15019259號 川公網安備:5101040200025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川)字第00850號 川廣審批準字[2019]13號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川網文〔2022〕3363-037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川B2-20200029
廣告聯系QQ443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