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體育總局和教育部印發(fā)《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fā)展的意見》,教育部體育衛(wèi)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對文件進行了解讀。“體教融合,就是要恢復廣義的體育和青少年體育應有的地位,學校體育要真正發(fā)揮作用,這樣才能實現(xiàn)‘四位一體’的目標,增強國民健康素質,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提高競技水平。”王登峰表示,這份新文件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讓廣義的青少年體育蓬勃開展,讓競技體育形成良性循環(huán),讓兩者融合起來。
學校體育改革,要按照“教會、勤練、常賽”的模式展開,這意味著學校體育需要更多的專業(yè)體育人才。四川工商學校緊密結合《意見》中大力培養(yǎng)體育教師和教練員隊伍的各項舉措,積極響應號召,緊隨學校轉型發(fā)展步伐,積極推行“高水平運動員進高校任教計劃”(以下簡稱“高運計劃”),通過暢通優(yōu)秀退役運動員、教練員進入學校兼任或擔任體育教師的渠道,打破體制機制瓶頸,為“恢復廣義體育和廣義青少年體育的應有地位”改革師資隊伍建設,將專業(yè)體育人才引入校園,將競技體育的發(fā)展融入面向人人的體育中去,推進體教深度融合,使傳統(tǒng)體育教育煥發(fā)生機。
“高運計劃”踩中政策步點,高水平運動員成改革主力軍
隨著四川工商學院轉型發(fā)展不斷深入,學校體育教育也經(jīng)歷了從公共教學部到成立體育學院的發(fā)展之路。從建校初的公共體育教學到如今的體育專業(yè)教學、校園陽光體育開展、高水平運動隊競訓等,該校校園體育正在蓬勃開展。
學校高度重視體育教育,先后投入超兩億元建設體育場館,充分保障體育教育硬件建設需求。隨著硬件條件的不斷升級,體育師資不足與專項分配形成了巨大缺口,保障公共體育教學階段的師資力量已不能滿足發(fā)展需求,體育教師專項結構不均衡,直接影響到高校完整的教學、訓練、競賽體系,高水平運動隊的建立與競訓活動開展對體育師資也提出了更專業(yè)的要求,加強體育師資隊伍建設水平成為推進學校體育發(fā)展的重點突破口。為此,四川工商學院推行“高水平運動員進高校任教計劃”,打通優(yōu)秀高水平運動員進入高校任教的通道,在人才引進上給予了極大政策支持和待遇保障。
“高運計劃”正中《意見》中的師資改革步點——師資保障。自2017年起,該校體育學院逐年引進若干高水平運動員進校執(zhí)教,涵蓋球類、田徑類、競擊類等多個陽光體育和體育競訓專項,也為體育學院的成立做好了師資保障,旨在打造以資深教授學者為核心,優(yōu)秀的中青年教師為骨干,外聘教授為補充的師資團隊鏈。如今,這些優(yōu)秀的高水平運動員,從體育教學到課余體育指導訓練,在各自的專項領域發(fā)光發(fā)熱,成為了校園陽光體育活動推廣和承擔校園高水平運動隊訓練的主力軍。
發(fā)揮高水平運動隊“龍頭”作用,推進體育改革發(fā)展
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作為加強學校體育綜合改革、推進競技體育改革和建設體育強國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手段,在強化學校體育改革發(fā)展中起到了“龍頭”作用。在引進高水平運動員進校任教的三年來,學校的體育競訓成績不斷突破,實現(xiàn)了從無到有、有“零”到“一”的發(fā)展。已經(jīng)組建的訓練隊在教師指導下不斷打磨技術水平、未籌備的項目也在高水平教師的籌備指導下逐漸組建起專業(yè)訓練隊,競技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健美操、武術、跆拳道、田徑、乒乓球、籃球、足球等專項均在省級比賽中取得了驕人成績。
緊扣“應用型”培養(yǎng)方向,校園體育文化品牌
近年來,為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意見》文件精神,深化體育教學改革,嚴把體育關,進一步推動學校全民健身活動的蓬勃開展,增強運動會的群眾性和普及性,四川工商學院緊扣“應用型”培養(yǎng)方向,深入實施陽光體育工程,打造“高水平運動隊帶動、萬人參與”的全民健身新局面,同學們積極響應“兩進兩出”的號召,自主鍛煉的同學越來越多,“陽光體育”的校園文化品牌已初步形成。
該校體育學院院長汪珂永談到,近年來,四川工商學院加強體育文化建設,加大了宣傳力度,號召廣大學生“兩進、兩出”(出教室,進運動場),從傳統(tǒng)運動會到體育學院技能大賽改革,從公共體育教學到陽光體育選項課推進,從課余體育協(xié)會到高水平運動隊的系統(tǒng)性訓練,從一個小細節(jié)可以窺見校園體育改革成效初現(xiàn),夜晚的運動場依然燈火通明,自主鍛煉、參與體育運動的人越來越多了。“當同學們形成自主鍛煉、終身體育的意識,即使沒有體育課,大學體育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高等院校作為教育人才的輸送地,對學校的培養(yǎng)方向和體育專業(yè)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四川工商學院體育學院目前開設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本科和休閑體育本、?茖I(yè)。圍繞當前社會“老、中、青”群體參與度較高的體育項目制訂針對性的培養(yǎng)方向,如體育康養(yǎng);傳統(tǒng)器械和EMS可穿戴式健身;籃、足球、跆拳道青訓教學;游泳訓練與水下健身等。采用“應用型”+“師徒式”人才培養(yǎng)模式,打造“復合型”就業(yè)人才。
“高運計劃”第一人:做比拿冠軍更有意義的事
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李建明說:“我們在學校里讓更多體育教師得到系統(tǒng)的培訓,優(yōu)秀退役運動員今后可以通過先入職、后培訓的方式進入到學校體育教練員、體育教師的崗位。今后可能在學校里除了有體育老師,還會有教練員崗位。同時,我們會讓體校成為青少年體育訓練中心,通過體校教師和教練員,培養(yǎng)更多的青少年學生,提升青少年體育水平。”在學校持續(xù)推行“高運計劃”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高水平運動員走進高校執(zhí)教,該校體育學院黃法維老師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2017年,黃法維作為四川工商學院“高運計劃”引進的第一人,從體壇到講壇,完成了一次人生角色的蛻變,在他看來,在高校起到的作用遠大于繼續(xù)留隊,換一種方式傳承體育更有意義。12年前,他以專業(yè)運動員的身份擔任北京奧運火炬手。12年后,他成為了四川工商學院的一名體育專任教師。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跆拳道運動員,他收獲過自己最輝煌的戰(zhàn)績,走下領獎臺,又走進了四川工商學院的體育課堂,將對體育的熱愛和精神傳承給了年輕人……對他而言,成功不是只有站上領獎臺這一種方式。
2018年,黃法維作為現(xiàn)役運動員,參加了中國大學生跆拳道錦標賽并獲得了80kg級冠軍。以黃法維目前的經(jīng)驗和競技狀態(tài),他依然能夠在四川隊中起到頂梁柱的作用。但選擇進入高校任教的黃法維卻說:“我的成功離不開成長路上的好老師,而我自己也想成為這樣的人。我在高校起到的作用遠大于繼續(xù)留隊。進入高校,我面對的這一群學生,我今天教會他們的技能,他們將來會去到更多的地方,也許從事基礎體育教育、或是青少年訓練,都會把這個體育項目普及到更多的孩子。這比拿一次競擊比賽的冠軍,更有意義。”
黃法維自幼喜歡各種體育項目,尤其喜歡跆拳道項目。2006年,本著強身健體為目的他進入滕州市奧林武術學校從事跆拳道業(yè)余訓練。在加入跆拳道隊訓練后,使他的身體素質得到極大提高。在教練的指導訓練下,他開始獲取各項比賽的優(yōu)異成績,2013年獲得國家健將級運動員等級稱號。得到在解放軍隊、四川隊訓練機會后,他代表四川隊參加的各種全國性比賽獲得優(yōu)異成績,2014年起他擔四川省跆拳道隊隊長,2015年入選了國家隊。
從領獎臺到講臺,從執(zhí)教公共體育課程到體育學院的跆拳道專項課程,從課余的跆拳道協(xié)會指導到組建校隊帶隊訓練,一路走來,他從未放棄對跆拳道項目的熱愛與堅持。他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探索,完成了角色的蛻變。“我們的跆拳道專項班,主要目的不是培養(yǎng)第二個黃法維,僅僅是培養(yǎng)一個全國冠軍,而是想讓跆拳道專項的同學們,能投身基礎教育,比如跆拳道青訓(青少年訓練)。當他們離開校園,他們會影響到更多的青少年,了解、接觸、喜歡跆拳道項目。我想這個過程,就是對這個項目最好的傳承。”除了課堂教學,黃法維老師充分利用自己的資源為跆拳道專項班的同學們搭建實踐平臺。近半數(shù)的同學利用課余時間進入相關培訓機構進行青訓實習,在實踐中進一步提升教學技能。
未來,四川工商學院將繼續(xù)實施“高運計劃”,引進更多像黃法維老師一樣熱愛教育、潛心育人的專業(yè)體育人才進入校園,推進學校的體教融合發(fā)展。(王俊 通訊員 陳林 艾敏)
推進體教融合,四川工商學院,高運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