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教育新聞網(wǎng)

新聞熱線:4000-2300-35 QQ:516396333

廣元一高校教師因抄襲給130多名大學生零分 獲點贊

來源:四川新聞網(wǎng)  作者:網(wǎng)站編輯  熱度:℃   發(fā)布時間:2016-01-18
  又到一年一度的期末考試季。昨日,我市某高校學生麗麗向記者報料稱,她所在專業(yè)一選修課老師在批改該門課期末作業(yè)時,給130多名學生打了零分,理由是抄襲、網(wǎng)上下載,她為老師這樣的做法點贊,覺得是對學生負責的體現(xiàn)。這件事,也引發(fā)了諸多師生和市民關注。
  
  ■學生爆料
  
  高校一門選修課 老師打出百多個零分
  
  麗麗是我市某高校的一名大二學生。她說,到了期末,很多主要課程都以做試卷的方式考驗和檢測學生,一些選修課則會通過命題或?qū)嵺`操作來進行考核。今年,讓人意外的是,其中一門選修課的老師給130名學生打了零分。
  
  “不少同學聽了后嚇了一跳,還好我考了80多分?!丙慃愓f,上這門選修課已半年多了,幾乎每節(jié)課都沒落下,考試時老師出的題目是《什么是我們的詩意生活》,我對這個題目很感興趣,認認真真寫了一千多字。而一些同學則存在蒙混過關的心態(tài),通過網(wǎng)絡下載、復制粘貼,沒想到這次老師卻一絲不茍,一一打了零分。
  
  “作為吳老師的學生,我覺得他的每一節(jié)課備課都很用心,讓人受啟發(fā)。一學期只寫篇文章作為期末成績,你再去抄,態(tài)度是最大的問題?!丙慃愓f,老師的做法是值得點贊的。
  
  ■當事老師
  
  學生對作業(yè)敷衍了事 連網(wǎng)站評語也粘貼下來
  
  隨后,記者聯(lián)系上該門選修課的老師吳老師。他表示,“確實存在給學生打零分的情況,理由是不少作業(yè)存在抄襲。選擇這門課的學生有243人,其中有130多個被打了零分?!?/span>
  
  記者隨意翻看了幾份,發(fā)現(xiàn)內(nèi)容竟有百分之九十相同,其中有一篇打印的作業(yè),一篇文章的字體、字號都不 同。吳老師說,這次出的考試題目是《什么是我們的詩意生活》,不少學生百度下載、復制粘貼。有人整篇復制粘貼,甚至下面人家跟的帖子或者作文網(wǎng)站上老師的評語也復制粘貼下來。
  
  “我?guī)缀跏敲科恼露家?,查到的我就要劃上紅線,注明來源?!眳抢蠋熣f,“一看那些文字感覺不是他們寫的,我就要上網(wǎng)查,核實后就給零分。”
  
  對于給這么多學生打零分,吳老師說,“我向來就很嚴格,分數(shù)盡管只是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一個步驟、一個形式,但這涉及到嚴肅考紀、端正學風的問題。高校是培養(yǎng)高素質(zhì)人才的地方,不能讓孩子養(yǎng)成不誠信的習慣?!?/span>
  
  “所有學生作弊將存入學籍檔案,記入誠信記錄。自己作為一名教育者,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和監(jiān)督責無旁貸?!眳抢蠋熣f,就希望有一天他們能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
  
  ■大家看法
  
  處理方式看起來“狠” 其實是對學生負責
  
  吳老師所在系部主任助理表示,這種處理方式看起來比較“狠”,實際上是對學生負責任的態(tài)度,希望學生能以此為戒,重修課程,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件事認真反省,做誠實學生。
  
  從教30多年的老教師王老師說,學生期末考試作弊的現(xiàn)象不是偶然,有考試就必有作弊,大小學生都不例外。有偷看、夾帶、傳遞、手機作弊等,他自己就對這種情況零容忍,一旦發(fā)現(xiàn)就嚴懲。
  
  對此,市民張女士也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說,很多學?,F(xiàn)在提倡誠信考試,無人監(jiān)考考試,目的就是通過這樣的形式來考驗同學的誠信度,一個學生不管考試成績高還是低,態(tài)度很重要。
  
  ■馬上評
  
  考核仍需強硬手段
  
  給抄襲他人作品的學生打零分,吳老師的這種做法贏得很多贊聲。但反過來思考,為何那么多學生用抄襲來應付考核?除了學生自身態(tài)度的問題,是不是這種考核方式本身也存在問題呢?
  
  吳老師讓學生寫篇文章當做期末考核,初衷雖好,但這種方式太“軟”,對學生要求太寬松。本來學生就不重視這門課,若期末考核要求比較低,就更難引起學生重視了,甚至有些學生還會認為老師其實也不太重視,所以出現(xiàn)抄襲、復制的現(xiàn)象便不足為奇。

責任編輯:李雪娃

四川教育新聞網(wǎng)榮譽出品

行業(yè)合作:孫女士:028-85056429

手機:18780127311  郵箱:516396333@qq.com
聯(lián)系電話:4000-2300-35  地址:成都市一環(huán)路南四段22號

Copyright © 2010 - 2016 四川教育新聞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備1501925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