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科大一項研究發(fā)現,學生成績的好壞與其行為習慣緊密相連 目前,川內各所大學即將開學。對于新入校的學生來說,大學生活該怎樣合理安排?如何才能在大學里煉成一個學霸? 別擔心,有大數據來告訴你!這不,由國內大數據領域的領軍專家、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周濤等人共同研發(fā)的“學生畫像”系統(tǒng),通過數據整合、分析,挖掘出每個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態(tài),預測出學生的掛科危險以及可能出現的“特殊狀況”。這個系統(tǒng)已經覆蓋電子科大兩萬余名本科生。 華西都市報記者從電子科大教育大數據研究所了解到了“學生畫像”所統(tǒng)計出來的一些數據,那么,現在我們就來看下,在大學里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學霸。 1 新奇的發(fā)現 打水次數減少35次學生成績相應降低了26名 電子科大教育大數據研究所成立于去年,數十名師生共同承擔著我國多項教育研究課題。周濤曾介紹研究所說,數據中心集中了學校上萬名學子的行為、消費等匿名信息,研究所基于這些數據,進行整合、分析與運用。 據介紹,目前學生的數據包括出入寢室的時間、進出圖書館的次數、借閱書籍的種類、在教學樓打水的次數、去澡堂洗澡的時間等。“學生畫像”的研究團隊首先會根據這些數據與實際行為的關聯性,“計算”出每名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態(tài),從而預測學生是否有掛科的可能,甚至還有輔導學生更好規(guī)劃自己學業(yè)的可能。 通過這一年時間的大數據統(tǒng)計,可以看出,在電子科技大學:總體上,女生平均成績好于男生;大二上學期,成績兩極化最為明顯。 同時,還總結出一個規(guī)律,學生成績波動之前,生活模式會先發(fā)生變化。比如,一名學生第一學期在教室打水的次數為53,他的成績在565位同學中排名200;第二學期,這名學生的打水次數減少了35次,他的成績也相應降低了26名。 2 如何成為學霸? 生活有規(guī)律多與成績好的學生做朋友 通過大數據研究,其實可以發(fā)現,學霸也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這不,教育大數據研究所根據這些數據,繪制出了“學霸”和“學渣”的學習生活軌跡。來,一起看下,想要成為學霸,你要做些什么? 一、去圖書館和教學樓次數越多,成績越好 在大數據研究所提供的圖表一上,記者可以看到,第一學期,成績最好的學生進入圖書館的次數為55次,成績最差的學生進入圖書館的次數為35次;到了第四學期,成績最好的學生進入圖書館的次數為61次,成績最差的學生進入圖書館的次數為18次。 正如圖表所顯示的,“學生畫像”的研究團隊通過大數據分析,發(fā)現出入圖書館次數比較多的學生,成績要優(yōu)于出入圖書館次數比較少的學生。而同一名學生,隨著出入圖書館次數的增多或減少,成績排名在上下浮動。 同樣的情況也存在教學樓,學生去教學樓飲水機上打水次數越多,就說明學生長期在教學樓里活動。第三學期的數據顯示(圖二),成績最好的學生在教學樓打水近80次,成績最差的學生在教學樓打水不到10次。這也說明,經常在教學樓活動的學生,成績就越好。 二、生活、學習有規(guī)律的學生,成績更好研究人員通過分析全校本科生進出宿舍、在食堂吃飯、去澡堂洗澡等記錄,發(fā)現成績好的學生除了在教學樓打水次數比較多之外,生活、學習等行為習慣比成績差的更有規(guī)律。 以吃早飯的次數為例(圖三),第二學期,成績最好的學生吃早餐次數在110次,成績最差的學生吃早餐次數僅為60次。也就是說,9點前出現在食堂吃早餐的同學,成績也相對更好。 |